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马哈迪主义还是敦拉萨主义?

看来就算民联国会领袖安华试图在国会号召支持阿都拉继续担任首相,尽量制造烟幕甚至公开会面共餐,阿都拉时代事实上已经提早结束。去年阿都拉三改权力转移日程后,纳吉时代已经提早揭幕。

根据被视为亲阿都拉的英文新闻网站《马来西亚局内人》的报道,阿都拉在位首相的最后日期虽然从3月31日挪移至4月3日,以满足阿都拉在4月1日最后一次主持内阁会议的意愿,纳吉将会正式接棒,可说已经是排演好了的剧本。于是,在霹雳州武吉干当国会议席、吉打州武吉士南卯州议席及砂拉越巴当艾州议席补选的前四天的4月3日,纳吉将会宣誓就任我国第六任首相。

巫统党选成绩难逆料

没有哪一任首相上台的登基大典同时也是冲选票的环节之一。在面对这三场补选之前,纳吉依序主导霹雳州变天、在国会通过600亿令吉的迷你预算案,以及面对最新一轮的巫统党选。虽然他已经不战而胜成为下一任巫统党主席,但是他的阵营、他的人马能否顺利过关当选理想的党职,以及如何平衡党内各派系,都不能让他这位党主席兼首相当然人选处之泰然。到目前为止,纳吉还没有对外透露他心目中的党内团队。党选对内阁改组甚至三场补选的效应会如何发酵,现在还难以逆料。

这是有史以来最危机四伏的权力转移。有人公开反对纳吉的接任首相、发动不信任纳吉运动;有在野党国会议员当面指责接任首相而面临吊销议员资格一年的考验;有外国媒体工作者绘声绘影蒙古女郎的命案如何发生;纳吉上台面对的反对声浪,都比任何一位前任者为大。

纳吉接任没有蜜月期

阿都拉接位成为首相后最多需要面对一个前任首相的批评,而纳吉要应付两位尚健在的前首相。接位后就得面对接踵而来的三场补选的任何可能,更加印证了纳吉没有上任首100天的蜜月期。退而不休的马哈迪当然希望借着慕克力当选巫青团长而宣布马哈迪主义重临;然而,巫统能够让现任首相阿都拉没有任何嫡系人马的留下吗?政局的诡谲,促成纳吉对巫青团长之战采取观望态度。

但是马哈迪主义是否重来的问题,绝不会随着巫青团长之战的结束而结束。英国的《经济学人》就报道:“从现在开始,正如马哈迪所愿,马来西亚正在走回马哈迪主义的老路,充斥高压统治、国家领导的工业化过程,同时也提倡所谓亚洲价值以对抗西方自由价值。”外国人可能对主政22年的马哈迪记忆犹新,所以猜测他在下一届政府里担任何种角色,然而长期观察巫统政治的民主行动党槟州升旗山国会议员刘镇东则提醒,纳吉的思维就是“想做他爸爸”——我国第二任首相敦拉萨。

敦拉萨奠定国阵格局

马哈迪的身影太大了,导致我们忽略了真正奠定国阵治理格局的敦拉萨,马哈迪只不过是站在敦拉萨的肩膀上去营造他的先进强国梦。经济上,敦拉萨的新经济政策影响了整个发展方向的大格局,而马哈迪推陈出新的私营化政策,只不过是在扶持马来人的基础上加速马来资本家的资本累积过程。政治上,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奠定了往后的国阵内部巫统一党独大的架构,马哈迪是在这个基础上展现其强大的个人魅力而长期统治。在经历了去年3·08大选后,似乎不可能再次出现统领整整一代人的政权。

与其讨论马哈迪主义重临,不如注意敦拉萨上台的历史。1969年大选东姑政权溃败,在野党取得槟州、霹雳、吉兰丹等地方政权,然后五一三事件爆发,东姑大权旁落,国家安全理事会接掌政权。敦拉萨过后成立拉拢各在野党加盟成立国阵,终于在1974年大选中大胜。这些历史片断包括流血事件、国会内阁暂停操作、执政集团的内部分裂与“政变”。重温这段历史,有助于警惕未来的走向。

不错,短暂的阿都拉政权有主动释放善意、松动威权体制、自觉需要转型的功绩。可是,严峻的全球经济大环境以及前朝的挥霍无度,在在使到M型社会的分化和矛盾对立不能避免,在野党能够趁此契机整合达致最低限度的竞选共识促成了3·08大选的结果。敦拉萨主义的重临,是民主转型能否继续向前的考验。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