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6日星期日

阿都拉未竟的事业

在未来的史册中,阿都拉政权将会得到一个马来西亚历史上最短任期的纪录。历来一个皇朝的背影大多以当时代建筑物留给后世凭吊,北京有万里长城,印度有泰姬陵,让后人感觉当时代的氛围。阿都拉政权提前落幕,留给我们的实体遗产,虽没有马哈迪主义般明显,如最高的建筑物双峰塔,气势恢宏但缺乏人气的布城和塞城,或刻薄的说其实阿都拉来不及留下建筑物作为功过的注脚,但是阿都拉时代的精神遗产,却是马来西亚历史上的突破。简单的说,阿都拉时代提供马来西亚一个突破的历史关口。

马哈迪主义主政22年,留下了一个中产阶级空前膨胀、一段时候新马来人自信要立足2020宏愿,以及最后践踏马来政治最后底线的高潮——安华事件,从此为一个高压政权下公民社会开始苏醒打下了基础。1999年大选是马来人拒绝了马哈迪,非马来人选择与熟悉的魔鬼共舞;2004年大选是大家都给好好先生阿都拉一个机会。既然他将公民社会的改革议程占为己有,人民就要他拨乱反正,改革马哈迪主义留下对宪政的破坏。但是,一个好好先生未必是一个成功的执行员。纵观阿都拉时代,执行力差无须赘言,他放任属下群魔乱舞,驸马干政,将人民给予他的期盼彻底粉碎,才有2008年308的政治海啸。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阿都拉时代提供的历史突破关口,是以阿都拉的柔弱为基础的。就是因为他执行无力、“无为而治”,才有安华的释放(大马政治悲情的解放),才可能绅士地在败选后移交五州权力。民政党主席许子根誉阿都拉为大马民主之父,虽然滑稽矫情,但是也未尝没有一丁点道理。当初打着改革者旗号的阿都拉,不旋踵就发现权力走廊的道上寸步难移,虽贵为首相但却基层实力不足启动党内改革。也因为畏首畏尾,身边的人都会离开。本来属于同一阵营的慕尤丁在2004年后不能上位,难道你能期盼他会对一个不能坚持的老板保持忠诚吗?最后站出来要阿都拉提前下台的,竟然是2004年阿都拉曾经考虑(属意)过的人选,真是无胜唏嘘。

阿都拉治下的马来西亚,是没有方向的,因为他总是不能坚持到底其改革议程。就经济改革而言,阿都拉也确实有过与前朝切割的经济改革迹象。他曾经宣称不要津贴、不要依靠外劳、以及不要寻租活动,只是当经济改革触及政治底线,就走回头路。为了抵御前首相马哈迪的炮轰和取悦巫统基层领袖,圣诞老人的角色不能不扮演。2006年后预算案下的计划,都是以十亿(billion)为单位的圣诞老人礼物。同样的,什么司法改革,警队改革,廉政改革等等改革清单,最后都会因为阿都拉不坚持到底而成为未竟的事业。这就是阿都拉的通病,不管什么政策都呈现高度的不一致性。

在成为跛脚鸭的此刻,阿都拉忆及当初种种的改革诺言,又誓言非得要在最后的执政晚期完成未竟的事业。2004年后大权在握尚且不能启动改革,如今剩下5个月的时光,又能有什么奇迹出现?阿都拉时代以高人气开场,以低支持率结尾,都是领导人性格使然。格局决定结局,阿都拉时代的道德教训,不是好人没有好报,而是改革不是请客吃饭。要坚持要有执行力,才能赢得世界的尊敬。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