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日星期日

金融风暴下读《货币战争》

趁着春节的这段期间将《货币战争》读完。这本从2007年就在中国火红的书,乃中国旅美业余学人宋鸿兵所编著。有人说这是一本烂书,理由是“以诡辩的逻辑和阴谋论的思路导出耸人听闻的结论,凭借着子虚乌有的煽动获得数十万的销量。”也有报刊《新新闻》报导说“《货币战争》不但成功预测出当前的金融危机,也从历史的角度,回顾金融业几百年来的发展史,让很多人可以从历史中来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真貌。”

我不是金融业者,无从辨别宋鸿兵关于黄金是最稳定的货币基石,美元是债务货币等等论述是否“诡辩的逻辑”,但是无疑地,这是一本非常“阴谋论”的著作。其阴谋论是这样的,谁掌握了货币,谁就能主宰这个世界。于是,以罗斯柴尔德(Rostshild)家族为首的“国际银行家”,为了这个“货币发行权”,从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林肯和肯尼迪遇刺、到越南战争等等,都是其阴谋操纵所致。

这些阴谋论站得住脚吗?咋看之下似乎都是危言耸听的夸大之词。譬如书中所推崇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富,宋鸿兵就以非常不严谨的方法,来推算他们的财富——1850年时罗思柴尔德家族拥有60亿美元的财富,然后以6%的回报率来计算出150年后的今天他们有50兆美元,从而比任何已知的超级富豪来得有钱。难道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这150年间不会投资失误财富缩水?看看许多号称研究卓越企业的企管书,在出版了10年后那些盛极一时的企业还是不是依旧独领风骚?

那么,《货币战争》真的是一本烂书?其实,撇开以上不严谨的立论,我认为这仍然是一本有启发性的著作。它的重要性或许不在内容是否翔实可靠,不在于理论是否精辟严谨,而是在于它的战略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国策建议(虽然买黄金垫底似是而非)。所谓战略意识,就是宋鸿兵在担忧他的国家——中国,有没有在打开金融业之前让外资银行进军之前有自己的一套盘算。也就是说,要了解国际金融业者进军中国的目的,以及万一有什么差池中国需要有怎样的准备。

不错,这样的说法是非常阴谋论的。然而,需要了解,理论上的资本主义不等于历史上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理论说市场是自由的,是平等的竞争的;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却不是理论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发现市场是不自由的,商人们都竭尽所能搞垄断,竞争是不可能平等的。从人性逐利的角度看,金融业者难道不会搞阴谋阳谋来争取最大的利益?

就如另一本畅销书《经济杀手的告白》所揭示的作者个人参与诱导落后国家接受美国政府的援助、国际银行的贷款和跨国企业的进军,都是将活生生的阴谋暴露于阳光下。这些第一线的亲身体验,以及许多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如避税天堂、公司国家(Corporate State)的日益壮大,美国总统都亲口承认的军产复合体(military industry complex),无论是美国政府、华尔街还是别的什么国际银行家有企图通过不法手段、非常手段获得超额利润,是完全不出奇的。

也就是说,无论罗斯柴尔德是不是当今世界不知名的首富,无论有没有国际银行家在阴谋争夺货币发行权,在现实市场上存有不少阴谋,是言之成理的常识。然而,要辨别清楚的是,有阴谋未必代表什么事情都是阴谋惹的祸。就如南方朔在最新一期的《天下杂志》中撰文写道“华尔街并无意制造出这场祸及全球的风暴,而是他们的那套金融知识系统有太多盲点,当它造成超负荷,山崩海啸即告出现”。

金融风暴下读《货币战争》,越发让人怀念老马。纵然制造了大马历史上马来政治最悲情最让人反省的冤案,老马在1998年抗衡经济风暴的当机立断所表露出来的战略意识,是何等的清晰。比起候任首相纳吉第一轮70亿振兴配套还没让世人搞得清楚时就放话有第二轮振兴配套,境界的分别何等一目了然。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