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吉拜相短短3周,就发生了两件政策上的大事。一是开放服务业的27个次领域,没有土著股权30%的固打;二是决定夫妇一方改信回教时,孩子必须维持原来信仰。这分别是经济上的自由化,回归市场的经济理性;以及文化上的回归价值中立,试图缓和一度风风火火的改教风波。虽然纳吉还不能清楚阐明到底什么是“全民马来西亚”,他这套论述与安华“人民主权”,或与行动党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有什么异同;然而听其言观其行,纳吉在试图在经济与文化领域往中间路线移去,可说是相当肯定的了。
经济上自由政策之最,莫过于废除掉纳吉他老爸当年制定的新经济政策。虽然技术上而言新经济政策已经在1990年过期,但是它所遗留下来的政策风貌,却远远超过既定的时间表。马哈迪时代推出的私营化政策,都是奠基在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而制定的,从而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右派政策变成让“一部分马来人先富起来”的扶植钦点朋党模式。1998年烈火莫熄运动爆发之后,越来越多民众,包括土著本身都对扶植朋党的做法深感怀疑与不满。当安华在去年大胆提出废除新经济政策,并推介新经济议程为替代品时,反对新经济政策,已经不再是马来人的言论禁区。
也是在去年,纳吉接受外电专访时,曾经表示要逐步废除新经济政策。随后他的胞弟,土著联昌银行的执行长纳西尔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这绝非偶然。上台3周就已经自由化27个服务业,并宣布接下来的银行金融业开放有更多的惊喜,在在显示了纳吉确实可能有逐步废除新经济政策的打算。至于算盘打得响不响,得看巫统党内右派的扯后腿有多严重,纳吉本身能不能够镇压场面。从宣布“全民马来西亚”到《马来西亚前锋报》的大唱反调高喊“马来人振作”,巫统党内可说是还没有达到共识的。纳吉改革的深度与速度,受制于巫统党内右派势力对他的支持。
纳吉比阿都拉的优势,就是比较沉稳应战,没有阿都拉的优柔寡断,并有强大的政治世家为出身背景。当然,纳吉往中间移动根本不是好人坏人的原由,而是很基本的政治生存策略。他应该清楚明白,308大选民盟崛起的大势,是受怎样的民心民意所推动。308大选后五战一胜,已经让纳吉面目无光,半岛民意属谁,大家心中有数。因此纳吉想弃战本南地,乃是他不愿再承受民盟以补选胜利来加速他首相蜜月期的结束。
合理的推论,纳吉应该是在收复霹雳州的方法倍受千夫所指,以及半岛的每场补选都屡战屡败后,尽量想方设法让政治降温,然后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释放自由化的善意,来重新取信于民。然而,经济上与文化上的自由开放未必代表政治上的松动威权主义。因此,内安法令、煽动法令、出版法令等可以钳制言论自由的工具,他一定不会放弃使用。本南地补选的种种疑团,如选委会的“可以撤销补选”论调、反贪委员会还法鲁斯清白等,必须与整个政治气候作分析背景,才能理解。
纳吉改革,经济自由可欺,言路自由从缺,是他与阿都拉改革的最大分别。纳吉能不能贯彻始终,比阿都拉的改革更坚定,巫统各派会不会全力护航,得看接下来的变化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