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1日星期一

士大夫传统的理念破产

我曾在早年的评论中称许目前的马华公会总会长兼联邦交通部长翁诗杰是“疾风知劲草”,是“中国式的知识分子”。斯时翁诗杰还是马青总团长,身处马华A、B队党争的高峰期以及《南洋商报》被马华收购的划时代大事。当时的翁总团长也遭遇从政生涯上的苦战,其敢怒敢言的形象一路鲜明。揭发“三万变三千”的“干捞面”工程,只是之前的延续。
所谓中国式的知识分子传统,就是士大夫传统——模仿先祖孔老夫子的路线,寻找一位济世明主,然后投身其后,终生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代“士大夫”固然没有了愚忠意识,但是依循即有的管道来取得权力,然后使用权力改变社会的旧思想始终挥之不去。然而,这是一条循环往复的怪圈。想要改变的人先被改变。依循即有的管道取得权力的做法只能维护现有政权的合法性,不然,在还没有取得权力之前早就被人干掉了。
翁诗杰一路走来可谓荆棘满路,最后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荣登马华公会总会长的大位。这位“士大夫”终于苦尽甘来,虽不至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许“当家不当权”,但是其身份毕竟号称代表300万华人,是翁总政治生涯中的最高峰。问题是,高峰期后必定是坠落。对翁总而言,最大的危机在于形象与事实不符。巨大的反差,形象的幻灭,让曾经对他寄予厚望的人们失望透顶。
不错,让翁总招惹一身蚁的,源自巴生港口自由区的丑闻。巴生港口自由区的独立稽查报告在5月28日公布后,经过了许久的翁总VS林吉祥的口水站、国会公共账目委员会的调查,再到巴生港务局主席李华民奉命报案,事情其实并没有多大实质的进展——还没有人遭执法当局传召或提控。根据交通部成立的专案小组提呈的报告,巴生港口自由区总共出现六个领域的弊端和货不对版,超额索款高达5亿至10亿令吉。
这一下,让主要承包商KUALA DIMENSI曝光,也让该公司的老板张庆信浮上台面。这位民都鲁国会议员兼国阵后座议员俱乐部主席,也一下子满身蚁了。张庆信管理的KUALA DIMENSI如何获得委托进行工程?如何取得合约?如何通过报价?如何追讨付款?如何大幅超支?如何获得两位前任交通部长林良实和陈广才任内发出的支持信,如何获得融资?
可是,这一切丑闻的曝光,为何是经过交通部专案小组的调查?为何反贪委员会、警方以及总检察署没有采取后继行动?为何国阵同僚没有声援翁总,只有马华力挺翁总?为何副首相幕尤丁的第一反应不是彻查此案而是批评翁总和张庆信的争执破坏国阵形象?难道国阵形象比人民的血汗钱毫无头绪地蒸发掉更重要?
本来翁总在表演其“被迫害者”的形象是无往不利的,什么十面埋伏、接获恐吓信、生命受到威胁、党内有人筹措一亿令吉来倒翁等,赚尽了支持者的热泪。但是张庆信一下子回马枪,爆出了“千万疑云”,说你翁诗杰曾经接受过我的政治捐款以及搭乘私人飞机不付费。虽然双方各执一词互相否认指责,但是翁总的“清官”形象一下子跌进谷底,确是不争的事实。部长可以搭乘私人飞机吗?为什么时任马华副总会长的翁诗杰需要千万捐款?
这样看起来,巴生港口自由区的丑闻揭露,已经转变为国阵同僚互相的“扒粪”大赛。背后的黑暗,就是政党政治需要不断的财团注资给个别政治人物,政商勾结牢不可破的结构。至此,翁总代表的士大夫传统彻底理念破产。让我再重复一次,依循即有的管道取得权力的做法只能维护现有政权的合法性,不然,在还没有取得权力之前早就被人干掉了。翁总凭着清流形象突围而出,也选择继续突出自身的清流形象来应对倒翁暗流。但是,这却可能换来玉石俱焚的结果。毕竟,巴生港口自由区牵连甚广,难道只有张庆信深陷其中吗?

没有评论: